北京市教学名师王保国事迹材料
2010年05月10日 12:00 来源:gonghui阅读次数:
王保国教授,1947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大学毕业后他曾在国防科工委从事过八年的歼击飞机新机方案论证预研究工作,该项目后来融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王教授曾在中国科学院学习与工作16年,并获硕士、博士学位,进入了3年半的博士后研究,并于1993年荣获国家劳动人事部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后奖,成为1986至1993年间全国五十名获奖人之一。另外,他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期间,曾完成了四项国家级重点攻关项目和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曾三次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为主要获奖人。
王教授在清华大学任教授与博导的10年间,曾两次荣获清华大学教学优秀奖。他兼任清华大学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曾任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人才部部长,并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流体力学教研室副主任。从2002年起,以高层次人才的方式由清华大学引进到北京理工大学任教,先后创建了该校两个二级学科(即人机与环境工程、工程热物理),并首任这两个学科的带头人。王教授近年来已经出版了《气体动力学》、《叶轮机械跨声速及亚声速流场的计算方法》两部学术专著与精品教材,今年还将出版《传热学》和《安全人机工程学》两部教材,其中《气体动力学》为国防科工委“十五”规划重点教材并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荣誉称号。另外还合编了大型工具书《工程应用力学手册》一部,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包括国际重要学报及国际会议(英文)67篇。这些文章发表在《AIAA》、《ASME》、《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Fluids》、《应用数学和力学》、《力学学报》、《空气动力学学报》、《航空学报》、《航空动力学报》、《工程热物理学报》、《清华大学学报》等国内外著名杂志上。
王教授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审专家;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评定委员会的评审委员。他曾于1998年荣获英国剑桥杰出成就奖(Gold Star Award);2000年荣获美国Barons Who’s Who颁发的New Century Global 500 Award奖。此外,还担任国际英文版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Machine-Environment System Engineering》的编委。
王教授现任北京理工大学宇航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流体力学博士点二级学科带头人。另外,还担任全国人-机-环境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理事,北京热物理与能源工程学会理事,中国人类功效学学会理事、人机工程学会副主任,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交通运输安全委员会委员。他还是宇航科学技术学院航空宇航、兵器与力学学科学位委员会委员。
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大学毕业就投身于国防建设,和老一辈科学家一起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他已经近60,但依然在继续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把自己身上的光和热传递给热爱国防事业的莘莘学子,奉献给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面对成绩与荣誉,他总是保持谦虚和平静;面对繁重的工作,他总是保持高昂的斗志……他就是北京理工大学宇航科学技术学院流体力学学科带头人王保国教授。
王保国教授大学毕业后就分配到国防科工委,期间他从事了八年的歼击新机方案论证预研究工作,该项目后来融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王教授曾在中国科学院学习与工作16年,并获硕士、博士学位,进入了3年半的博士后研究,并于1993年荣获国家劳动人事部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后奖,成为1986至1993年间全国五十名获奖人之一。另外,他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期间,曾完成了四项国家级重点攻关项目和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曾三次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从国防科工委到中国科学院,再到清华大学任教,最后到北京理工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王保国教授的阅历可谓是丰富至极。但无论工作如何变化,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在王教授心中永远不变的是他那伟大的国防情节。
谈到自己的任教经历,王教授感受良多。他说,第一次任教是在母校清华大学,当时国家出现了人才青黄不接的窘境,国家需要受过严格训练的科技工作者回到高校任教。国家教委主任动员他回清华大学从事教学工作。王教授认为国防事业的发展最关键的是人才的培养,因此二话没说便只身投入到教师队伍行列当中来,这一干就是17个年头。作为知名教授和学科带头人,2002年王保国教授被引进到北京理工大学任教。说到来北京理工大学,王教授非常激动:一次国家评审会的机会,他结识了我校的两位教授,两位教授谦和的为人和执著的信念让他激动不已,深知北京理工大学是国防科工委的下属高校,许多军工专业也与自己的所学联系颇深,在北京理工大学肯定可以开拓出更多新的事业。于是王保国教授便下定决心,准备到北京理工大学一展身手,向自己人生事业的又一个高峰发起新的冲击。
正是出于对国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执著,王保国教授在北京理工大学的几年内一直勤勤恳恳,坚持不懈的奋斗在科研与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在无数的深夜与节假日,总能在实验室里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正是由于忘我的工作,在短短的几年内,王保国教授就成功地为北京理工大学申请到人机与环境工程学科博士点,并首任该二级学科带头人。另外,还成功地申请到工程热物理学科硕士点,并授人该学科带头人。此外,在担任北京理工大学流体力学二级学科带头人的几年间,领到、组织了该学科硕士生博士生的课程设置工作。为配合宇航学院和流体力学博士点的建设,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创建了“高超声速气动热力学与热防护研究方向”,母亲该方向正在建设中。
王教授给人最深的印象便是他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严格的治学精神。这种精神的羊城和她年轻时代在国防科工委以及中国科学院的工作密不可分。在国防科工委工作的8年里,王教授调研了60多家国防企业,每到一家企业,他都主动找企业里的工人攀谈,工人对待工作严谨的态度给王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中国科学院的所长是钱学森,在科学院工作的日子里,王保国教授得到了严格的训练,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那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多做贡献、发光发热。在北京理工大学的讲堂上,王教授也对自己的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力争把这种精神和理念在学生身上继续延续下去。
在大学里教学与研究并重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老师,王保国教授对与培育人才更是有一套自己的理念。他认为合格的人才必须德才兼备,做学问首先要人品好。一棵小树要绑的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一块玉石要精心雕琢才能成为美玉,因此挑选人才最重要的是看他的人品,只有人品好才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当下很多学生喜欢毕业后出国留学,崇尚洋文凭,对于这种现象王教授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国内的各种研究不比国外差,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能够耐得住寂寞、踏踏实实的做学问,就一定可以取得成绩,得到社会的认可。在王老师信念的感召下,他培养的很多学生毕业后都主动选择到国防单位就业。
除了繁重的科研任务之外,王保国教授还负责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为了把科讲好,王保国教授和其他教授不分昼夜的编写了《气体动力学》,仅仅文献就引用了1000多本书。这本教材共需80多学时讲授,但是学院该门课计划只有56学时。为了让同学们在有限的学时内学好该门课程,王教授和同事又一道重新编定了这本教材,受到广大同学的一致好评。
王保国教授在教学中十分重视重建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作学生的良师益友,注重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003年非典期间,一位研究生的爱人出国留学,留下刚满半岁的孩子。这名学生的压力很大,一度产生了离校退学的念头。王教授得知后主动与他多次谈心,设身处地的为他解决实际困难,主动与他远在外地的父母联系,最后动用他母亲来京照看小孩,从而保证了全校非典隔离任务的顺利完成。最后这位同学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并如期毕业。
师德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热爱学生是师德教育的核心,在多年的教学与研究生培养中,王保国教授始终以严慈相济的爱去要求学生、鼓励学生,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同时教序也是一种师生乡长的过程,在教育学生的同时,王教授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学生身上汲取他们那种富有朝气、充满活力、奋发向上的精神,从而使各项工作不断进取、开拓创新。
恪守师德、安贫乐教、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是王保国教授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基本信念和准则。王教授反复强调的就是“爱岗敬业”。他说,一个人取得成绩最重要的不在于自身水平有多高,而在于是否敬业。作为学科带头人,王保国教授正在意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诺言。